拳經拳論 陳復元太極拳論 陳子明 先嚴諱復元,字旭初,初學於耕耘公,功成後,復從仲姓公習新架,故出手,能柔如綿,堅如剛,往來口外數十年,未遇敵手,子明少年侍奉左右,習聞奉理,茲就記憶所及者,筆述一二,以成本篇,固陋如余,未能道其萬一也。 開合與陰陽 動為陽,靜為陰,一動一靜,即為開合,陰變陽為開,陽變陰為合,此就太極拳之全體而言也。以運化而言,左手領左半身,向左方而運化者,開為太陽,合為太陰,右手隨之而開者為少陽,合為少陰,右方亦然。剛柔即已包於其中,故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兩儀者,陰陽也。亦即開合也。四象者,太陽、太陰、少陽、少陰是也。陰陽開合,互相化生,得其極致,則渾元一氣,循環無端,變化莫測,是以不明陰陽開合者,即不明剛柔動靜之互相為用也。偏剛偏柔,不能相濟,則去太極拳之根本遠矣。又吾師品三先生謂:「練拳之道,開合二字盡之,一陰一陽之謂拳,其妙處在互為其根而已」,有一詩云:「動則生陽靜生陰,一動一靜互為根,果然識得環中趣,輾轉隨意見天真」。又云:「陰陽無始亦無終,往來屈伸寓化工,此中消息其參透,太極只在一環中」。 運化轉關 運化為轉關之先機,關即人之周身六節,故轉關亦曰轉節,凡初學之人,多尚拙力,而無靈勁,故以運化去其滯氣,使轉關達於虛靈,蓋虛靈則有以聚,靈則有以應。虛者集,靈則感,集者靜,感者動,起落旋轉,開合變化,不能離乎運化轉關。所謂運化轉關者,即由柔筋活節,而至接骨逗筍,苟不如此,即不足以言動靜之虛靈者也。 虛實 太極拳瞬息之間,無不有虛實。故其練法中之前進、後退、左旋、右轉、以舉足為虛,落足為實,向左則左實,向右則右實,前進則後虛,倘虛實不分,必犯抽腳拔腿之弊,精而求之,則一處有一處虛實,練時如是,對待敵人時,亦復如此,彼虛則我實,彼實則我虛,虛則實之,實則虛之,臨敵乘機,切勿拘泥定法,斯為得其要諦。 變化 變化者,有一手之變化,有一著之變化,有一勢之變化,然無論一手、一著、一勢,其變而能化,皆由簡單漸至詳密,以開合為一手之變化,以轉關為一著之變化,此即上傳下接之義。惟身法、步法,旋轉緊湊,切莫逾乎範圍,亂其順序,自能積手為著,著合為勢,勢連成套。始練似覺有界,久練功夫嫻熟,自能豁然貫通,運轉自如,千變萬化,隨心所欲矣。 步驟 先哲有言﹕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」。如無深淺之別,先後之序,即是失卻根本,無論教者本領如何高強,學者定不能藝超於眾。故練太極拳術之步驟,有三層功夫,第一步,學時宜慢,慢不可癡呆,第二步,習而後快,怏不可錯亂,第三步,快後復緩,是為柔,柔久剛自在其中,是為剛柔相濟。教者必由是而教,學者亦必由是而學,則庶乎無差忒矣。 練太極拳術者,固愈慢愈柔為好,不宜用力帶氣,又必須知至何時可以換勁,及慢至何時可以變快,柔至何時可以變剛,此于教授之責攸關,宜從事解釋其發端而至究竟,繼則實施于法,俾易知用途之次序,為入門之階梯,如能預定進度,因人施教,使學者精神煥發,興趣環生,自必易得門徑,進步迅速。 腰襠之開合 練太極拳者,對於腰襠兩部之要點,不可不知,一開一合,一動一靜,腰襠各有專注,且貴互用,故宜分析明白。 腰之要領曰﹕擰腰、活腰、塌腰。 襠之要領曰﹕鬆襠、合襠、扣襠。 擰腰時,襠須扣,不扣則散。活腰時,襠須鬆,不鬆則滯。塌腰時,襠須合,不合則浮。凡塌腰合襠者為蓄勁,活腰鬆襠者為柔勁,惟出勁時須扣襠擰腰。 茲以各勢各著說明之:如拳勢中之演手肱拳,撇身捶,青龍出水,肘底看手,閃通臂,二起腳,踢一跟子,蹬一跟子,小擒打,抱頭推山,前招,後招,野馬分鬃,玉女穿梭,擺腳跌岔,十字腳,指襠捶,當頭砲,均屬扣襠擰腰。金剛搗碓,攬扎衣,單鞭,白鵝亮翅摟膝拗步,及收式合式等,均屬鬆襠合腰。 凡姿勢成時襠宜合,腰宜塌,其義主靜,即本著已停,下著未作,虛靈勁預蓄其中,動則必變必發,故其功效無量。其時間及其所趨方向,不可預定,遇左則左應,遇右則右應,上下、前後、剛柔、緩急、輕重,悉如之。 太極拳之圈 聞諸先巖,太極功夫,以沒圈為登峰造極,非一蹴可幾,必須循序漸進,由大圈收至小圈,小圈收至沒圈,復以內勁為甚統馭,聯貫變化,運用神妙,技至於斯,形勢上無從捉摸之矣。 拳經拳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