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新竹分會 TAIJIQUAN.COM.TW

增進功力

太極拳能否實戰?陳正雷大師:彼不動我不動 須剛柔相濟
北京新浪網 2013.09.07

  太極拳給人的印象有兩種:一是武俠電影、小說里「借力用力」的蓋世武功,另一種是公園裡老人們用來活動筋骨、打發閑暇的健身操。

  作為一種拳法,太極拳究竟能不能用來格鬥?格鬥起來,和詠春、截拳道這類拳法又有何區別?要練多久,才能「蓋世」?

  陳正雷是陳氏太極拳第11代嫡宗傳人。八歲隨伯父陳照丕練習家傳太極拳術、刀、槍、劍、棍等器械及推手,聆聽太極理論。1972年伯父去世后,隨其堂叔父陳照奎習武,20歲開始教拳,練拳、悟拳、授拳、寫拳已近60年。

  2013年8月21日,南方周末記者與陳正雷探討了「作為武術的陳氏太極拳」。

氣功大師教你「打通小周天」,那是虛擬的

  南方周末:陳氏太極拳能不能技擊?有人挑戰過你嗎?

  陳正雷:有,我收的第一個學生黨振喜,就是先跟我過了招才拜的師。那是1972年,我23歲。為了參加河南省的武術運動會,在縣裡集訓后,他跟到我家,連著摔了七八次。

  那年7月,我們參加新鄉地區的武術檢閱,有人覺得自己功夫不錯,但沒被挑上去參加比賽,不服氣,叫陣我師父,也就是陳照丕先生。他那時已80歲,為了給我們這些後生一點信心,親自應戰,接連把一個挑戰的胖大漢子摔了兩次。

  後來讓我上,那是我頭次跟別的拳交手,心裏沒底,有點緊張,讓他多走了一招,第二招才把他摔出去。

  南方周末:日本人也跟你試過手?

  陳正雷:1992年,日本武道研究會邀請我去,我在大阪講了40分鐘的課。有個在美國學了六年李小龍截拳道的日本朋友,開了個武館,是館長。他不信看上去軟綿綿的太極拳能打人,要跟我試。我不能推辭,就站那,讓他打。他個高,1米8左右,一拳衝過來,我身子往下矮,藉著他的力,猛一下將他從頭上扔過去了。

  他通過翻譯說,剛才頭一蒙就出去了,能不能再試一次?第二次他不使那樣的猛力,我就換了方法,先順著他的來勢帶,同時換身形,再靠,又把他靠栽在第一次摔的那個位置。

  南方周末:1980年代氣功很流行,但後來證實多是忽悠。最近的例子是「氣功大師」王林。你了解一些氣功師嗎?內家拳的「內練一口氣」跟這有什麼區別?

  陳正雷:有的氣功師說三天讓你打通小周天,一周讓你打通大周天,那是虛擬式的,在老師的引導下,通過你的意念和思維,讓你感覺自己通了。

 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不會讓你急於求成,去追求那些虛擬縹渺的東西,它是根據你自己的身體狀況,教你一套科學的運動方式,讓你自然產生這種感覺。

截拳道可能對身體有損害

  南方周末:怎麼理解外家拳?它是直接練外形動作?

  陳正雷:外家拳剛開始就要「外練筋骨皮」。起始練法跟內家拳相反。

  還有句話,「內家十年不出門,外家三年打死人」。練習外家拳,三年後拳腳功夫就可以出門應付,過過招。但內家拳是先練內勁,要練十年後,才懂得其真正的內涵。

  同樣練十年,在實戰上內家拳不亞於外家拳。只要一「出門」,對外家拳的招式,練過內家拳的人能看得很明白。你來什麼招式,都可以應付。內家拳注重於內,先立於不敗之地。

  南方周末:外家拳不練內勁?

  陳正雷:外就是講外形、外表,拳打腳踢就是外形動作。內,講意念、內氣、內臟、五臟百骸運氣的方法。在中醫上,運氣的道路,叫經絡。

  內外兩家著手的基礎方法不一樣。一個從裡邊開始,一個從外邊開始。都分幾個層次。

  初級階段,外家以剛為主,先練筋骨皮;內家以柔和緩慢為主,先練內勁。中級階段,外形和內氣都要結合。到高級階段,內外家沒有區別,都要內外平衡;肢體的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都要協調;內勁都得充足,都講速度、靈敏和技擊的靈感,都要避免僵硬和一味放鬆,外家拳也要講化勁。

  南方周末:詠春是內家還是外家?李小龍的截拳道呢?

  陳正雷:李小龍的東西,原理還是內家太極之理。

  他那種改造,是認為太極十年不出門,時間太長,一般人都接受不了那麼長時間的訓練。他要在短時間內,培養出你能打、能拼、能博的技術。

  為了達到這種目的,甚至要用給身上通電的方法來訓練。他也是在研究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來訓練人,讓你的肌肉、骨骼儘早得到鍛煉。但是這種練功方法,違背了生理規律,可能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害。

  南方周末:拳擊、跆拳道、空手道在中國也很流行。太極拳跟這些技擊術有什麼核心區別?

  陳正雷:拳擊、跆拳道、空手道,我都接觸過。從外形來看,有的氣壯如牛,人高馬大,四肢發達,有的腿功很了得。

  我們太極拳講根基穩固,下盤穩定,上肢輕靈自然。上盤再厲害,下盤不穩固,也很難立於不敗之地。

  它們和中國的外家拳著重點不一樣,練的方法也不同。但拳擊、跆拳道、空手道吸取了中國傳統武術的一部分方法。

  南方周末:怎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?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什麼?

  陳正雷:我守我疆,莫失我界。以守為主,以靜制動。首先保護我自己。彼不動我不動,意在人先,你剛動,我馬上知道你要幹啥,就有了控制你的能力。這就是太極,不講究拳腳功夫。

  太極拳技擊講「有方而無方」。練功時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。學到一定程度,掌握到一定內涵和要領后,運用時是沒有方法的。如果有了固定方法,就受到了局限。

  太極拳有個基本技擊原則,叫做引進落空合即出,先把對方引進來,再化掉他的勁,借力用力擊他。這是隨心所欲,隨機應變,是沒有方法的方法。

  不管他用殭勁還是纏絲勁,只要不接觸我的皮膚和身體,都沒用。在接觸到我身體的一瞬間,把他的招式和力道都化掉,就沒用了。

拆合拳架就像組裝汽車

  南方周末:現在陳氏太極拳有幾路拳架?初學者一開始就練套路?

  陳正雷:陳氏太極拳有老架一、二路,新架一、二路。站樁和老架一路,是我們的門生帖,也是功夫架。

  什麼是門生帖?以前是這樣:一個生人,來找我們學習,對他又不了解,要看他有沒有恆心,是不是這塊料,先告訴他站樁的規矩,站三個月。經得起考驗,再教老架一路。七十四個動作,至少學三年才學完。一輩子就這套拳架。

  三年老架一路學完,才是真的有毅力。下一步才開始捏架子、順架子、拆架子、合架子、用架子。

  學套路叫學架子,是外形。學會了,再捏,跟捏泥人一樣,捏捏肩膀、手、腰、腿、胯,哪個地方學得不到位,都要給你糾正過來。捏架子最難受,不少人受不了。每個關節、部位、肌肉,都要標準,到位。

  然後是順架子。太極拳靈活多變,套路熟了,姿勢動作到位了,還要周身相隨,一動全動。外形與內氣都通順、過關,能結合了,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,又上了一個武學層次。

  然後就是拆開,把架子拆散掉。就像一輛功能非常全面的汽車,為了考驗組裝師有沒有熟練的技術,讓你在兩小時內,把它拆了,再全部組裝起來。一個動作細細拆解、體會,領會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。

  拆完以後再合。在不對照圖紙的情況下,摸著什麼零件就組裝什麼零件,最後都能組裝成一輛完整的汽車。最後就是用架子,隨手拈來,隨機應變。

  太極拳有「由招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」三個階段,五層功夫,十個步驟,把功夫分成1到9等。武學和讀書一樣道理,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本科、碩士、博士、博士后、教授,水平不同。

  南方周末:太極拳的功夫高低,有沒有個標準?

  陳正雷:陳氏太極是陰陽結合,分剛分柔,剛柔並濟,共分五層功夫。

  剛習時,一分柔,九分剛,跟人交手時,全身硬邦邦,沒有緩衝力,沒有柔和勁,光栽跟頭,這叫一陰九陽根頭棍。

  又練一段時間,產生了一份柔,有點緩衝了,對手一般都不容易把你摔倒,兩個人就像公雞打架一樣,你拽我一下,我推一下,這叫二陰八陽是散手。

  達到三陰七陽,又多了一分柔,你能找到他的空隙,能鑽進去,可以把對手打倒。但總感覺有點用拙力,不那麼得心應手。這叫三陰七陽猶覺硬。

  第四層功夫,四分柔,六分剛,叫四陰六陽類好手。兩個人在打手(也叫推手)時,要得機得勢,在纏繞的過程中,得到一個機會,一個姿勢,在對方立足未穩時,勁就到了,被打的人,不知道怎麼就被打出去了,旁邊看的人,也沒明白用了多大身法。這就叫以得人為準,以不見形為妙。

  第五層功夫,惟有五陰並五陽,陰陽不偏稱妙手;妙手一運一太極,太極一運化烏有。應用時什麼表現?叫「挨著何處何處擊,我亦不知玄又玄」。挨著身體哪兒都能打你,他就像一個汽車輪胎充滿了氣,你用錘敲那個輪胎,用力小,反彈力小,用力大,反彈力大,身上都是一種飽滿的內勁。練到最後就是周身無處不是圈,周身無處不是拳。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形成了這種自動、完整的本能反應體系。

  太極拳有五層功夫,能到二層的都不多。比賽場上能拿冠軍的,多是二層功夫,連三層功夫都達不到。

  南方周末:第五層武術境界太高,可能也只有武俠小說里有。

  陳正雷:沒什麼人能到這境界。在陳氏太極拳裡,突破第三層功夫后,才叫懂勁,才能進入階及神明的過程。五層功夫,上台階時,還沒有達到,是模模糊糊,懵懵懂懂的,一旦達到了這個台階,突然明朗了,哦,原來是這麼回事。明白了,又練一層功夫,又感覺不清楚,又往上,又豁然開朗。下一層功夫得一層奧妙。

  很多人練功感覺到不舒服,一停下,就往下落,停三五天,又去練,又感覺舒服了。老在這個地方徘徊,沒有進步。我常鼓勵學生,不舒服是進步的表現。越感覺不舒服,越要把它練到舒服,又上來一個台階。

增進功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