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太極 發現大師篇-太極.朱銘.單鞭下勢 朱銘的「太極系列」最早發端於1976年所發表一件名為<功夫>的木雕,一九七八年,赴日展出,而這也是他的「太極系列」首次受到矚目的一次展覽,其中《單鞭下勢》這件作品從此矗立在日本箱根的「雕刻之森」。「太極系列」的提出,固然為他的創作生涯開闢了另一個旅程,但一開始卻也對昔日習慣於「鄉土系列」的臺灣文化人造成了極大的衝擊,他們無法適應作品中不再流露草根性的朱銘。 「單鞭下勢」本身具有視覺力度與造型美感,在動與靜之間,讓人感到綿綿不絕的形意流動,誠如太極拳宗師王宗岳所強調的「力由脊發,步隨身換。收即是放,斷而復連,往復須有折疊,進退須有轉換」可於單鞭下勢中獲得最好的詮釋。十三勢行工心解中亦提到:蓄勁如開弓,發勁如放箭。因此欲了解「單鞭下勢」,必先認識「太極」。 朱銘說道:「太極拳是古代中國人所創造的一種健身術,它是我所知道的一個「人與自然結合」的最好例子。首先,它是用人自己的身體來接觸和模仿宇宙中的自然現象。朱銘追求自然的韻律,透過練習太極、雕刻太極,達成「人與自然的結合」。 太極拳練至深時,實際上是無招無式。首重在”意”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 陰陽互換,自如自在。收勢之時也就是放勁前之準備,因此”收即是放”由虛至實由實至虛,必須連環不斷,萬一姿勢中斷,意識上也不能中斷,立刻連上,一氣呵成。 再回到「單鞭下勢」,因其式有起伏,勁力易斷,勁雖斷而意不可斷,更能見其難得之處。而朱銘刀下的「單邊下勢」,不拘泥於外在形態的精雕細琢,只追求意識流轉的完整呈現,樸拙不加修飾的刀法,塊面之間的不刻意經營,更能展現其氣勢與精神。 健康太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