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新竹分會 TAIJIQUAN.COM.TW

健康太極

主管經/鬆靜自然
經濟日報╱林行宜 2012.02.22

許多人對太極拳的刻板印象是:老人養生運動。除了常在公園一隅,看見老人家練習太極拳的場景之外,其和緩輕柔的動作,相信亦是此拳種易被歸類為銀髮族專屬運動的主因之一。

所謂「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」練過太極拳者,總有「練快容易、練慢難」的深刻體會。事實上,要讓肢體緩慢地循著一定的軌跡,移轉重心、閃轉騰挪於不同樁步間,達到「鬆靜自然」的境界,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第一個難關,是如何讓身體徹底鬆柔。

首先,得克服肢體為支撐身軀,使維持一定的樁步與位移,不自覺的肌肉僵硬與緊繃。此外,還得摒除過強意念所導致的拙力與蠻力,才能讓姿勢遵循自然法則,展現人體結構力學的張力。

第二個挑戰,是如何做到精神上的放鬆。

特別是在這個效率至上的年代,每個人都設法狂飆速度,以便贏過他人。浪費時間就是虛擲生命,停下腳步的代表意涵是落後,動作緩慢則是無法饒恕的罪惡。

人人都像是一輛輛在無速限高速公路上狂飆的賽車,賽車上只配置了油門,而沒有煞車裝置,只能奮力往前衝。即使配備了煞車器,也沒有人願意使用;久而久之,也就忘了怎樣煞車減速。

小時候,曾玩過一種錫鐵小兵玩具,上緊發條後,小兵便急切地快步前進。隨著螺旋彈簧所蓄積的彈力逐漸釋放後,小兵的腳步漸歇。

現代人如同錫鐵小兵,卻不斷為自己上緊發條,因為深怕一放慢速度就落後,故等不及腳步稍緩,便立即再重新上緊發條。彈簧彈性疲乏或機械裝置鎖死崩裂,常是錫鐵小兵玩具被一路撥快、扭緊的下場。

學習精神上的「鬆靜」,有助於人們調節生活節奏,重新找回煞車能力。在過彎之際,能適時因應路況減速,方能順利地滑過人生的彎道,而不致衝出跑道。待賽車由彎道轉進直線賽道後,便能再加足馬力、全速前進。

如同大衛•艾倫在《搞定》一書中所言:「最高階的武術訓練首重平衡與放鬆。澄淨心靈、保持彈性是關鍵所在。」修煉太級拳,使個人在肢體上及精神上均達到「鬆靜自然」,確能培養心思純明與機動應變的能力。

人在精神緊繃時,腦波振動頻率為13-30Hz的最快波,即俗稱緊張腦波的「β波」。此時的意識盲亂,精神無法集中,且愈急愈理不出頭緒來。若能放鬆身心,設法將腦波調整至8-13Hz的振動頻率,則成為俗稱輕鬆腦波或創意腦波的安定「α波」。不僅能專注、沉著、冷靜,且能成為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樑,蹦出神來一筆般的創見。

宛如「老僧入定」般沉澱思緒,有助於屏除紛亂資訊、雜念,較易洞察細微變化、看清過程與軌跡、看懂前因與後果,從而察覺問題之真因、想到解決問題的應變方法或制定更為正確的決定。

蘇洵《心術》論云:「為將之道,當先治心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,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,然後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敵。」主管想具備臨危不亂、處變不驚的功力,不受緊張、紊亂的磁場干擾,學習中正安舒、心靜體鬆的太極拳,培養「鬆靜自然」的能力,是個值得考慮的法門。



健康太極